首页 -> 校报在线 -> 正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报(2013年7月10日 第4期 第三版)

时间:2013-09-13 18:20 责任编辑:苏晓 点击:

我校召开各学院、教学单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方案评审会

本报讯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师德建设,在全校营造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7月3日下午,我校召开各学院、教学单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方案评审会。校长孟庆国、校党委副书记贾德民、校纪委书记关茹萍、副校长卢双盈出席了会议,党政办公室、组织部、纪委、监察室、教务处、人事处、科产处、工会负责人及各学院、教学单位党总支书记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宣传部部长苏晓主持。

会上,各学院、教学单位党总支书记依次对本单位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方案进行了现场解说。他们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从组织领导、计划实施、查找问题、整改措施等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介绍,各个方案能够立足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思路清晰、举措得当。

校领导对各学院、教学单位的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方案进行了点评。

卢校长指出,各学院、教学单位的师德建设工作在具体落实方面做到了有组织、有计划、有措施,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各学院、教学单位要结合本单位实际,从怎样做好老师、怎样精益求精地做好工作、加强教学与科研互动、注意教学相长等方面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

关书记指出,各学院、教学单位要本着交流学习的态度,取长补短,修订师德方案,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师德规范,使师德建设工作深入人心,要从本单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师德建设。

贾书记指出,各学院、教学单位的师德建设方案立足本单位实际,从不同方面开展了师德建设工作,希望各学院、教学单位再接再厉,把师德建设工作抓深、抓实,做到常抓不懈,不断提高师德建设工作水平。

孟校长作总结发言,他强调本次评审会是一次互看互比互学的交流会。师德建设工作是我校当前乃至今后工作的一件大事,要求各学院、教学单位一要统一思想,认识到我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二要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师德先进典型,引导广大教师向先进典型学习,弘扬高尚师德;三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师德制度,把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长效性。

会后,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将赴各学院、教学单位检查师德建设方案的具体落实情况。

(党委宣传部 安秀芳)

2013届毕业生推选出“学生最喜爱的十位老师”

5月27日至6月20日,我校组织2013届毕业生开展了“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推选工作, 3008名毕业生踊跃参加了网上推选活动,占毕业生总数的97.9%。他们以班级为单位,对全校的理论、实训教师在网上进行了投票推选。

获得“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前十名的是:赵巍(机械学院)、刘烁(信息学院)、郝海(经管学院)、林林(自动化学院)、申荣卫(汽车学院)、张建民(电子学院)、徐大真(职教学院)、边小丽(理学院)、郑蕴蓉(外语学院)、刘东明(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高校教师师德——并非单纯的道德责任

传统观点认为,高校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高校教师在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和自我的职业水平,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水平主要依靠教师自律。

然而,纵观世界各国的高校教师立法及相应的行业标准,师德的内容无不被广泛涉猎,在现代高等教育过程中,公权力正在不断地渗入到道德的领域,高校作为单纯的学术机构的惯例正在被打破,而这种打破,却体现出了现代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院式的教学方式不再存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也很难再被社会所接受。所以,师德不再只存于教师一心,还应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连接,师德的自律还要以他律作为基础,师德在道德责任之外,还要承担行业准则,甚至是法律层面的约束。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责任

谈到高校教师的师德,就必然要联系高校教师的职业及职业责任。无容置疑,高校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是多样的,但教师的本质属性规定了教师职业责任的核心内容。

(一)传承文明

自从有了高等教育以来,高校教师即在传承文明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文明传承的主要力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本身即以教育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能,在大学教育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纵向传递,更通过大学教师对于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知识的选择、过滤、整理和提炼,从而实现了文化在更广泛层面上的代代相传。

(二)教书育人

大学知识的学习大多属于专业学习的范畴,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与一定的专业联系在一起,而专业知识的学习是离不开专业教师指导的,所以,教书是大学教师必须承担的职业责任。但教书本身不应单独的成为教师责任的一种,虽然教书的过程中必然会包含着育人的内容,进一步讲,教书更多体现的是知识的讲授,而育人更多体现的是价值引领。

(三)创造知识

雅斯贝尔斯说过:“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播僵硬的东西。”大学教师不但要传播知识,更要创造知识。

(四)服务社会

我们当然可以把“传承文明”、“教书育人”和“创造知识”理解为服务社会,但本文中的服务社会更倾向于教师走出校园,利用自身所长,不再局限于学生,直接为社会承担各项工作,将教师的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直接相连、创造价值。

二、职业责任中的道德要求

大学教育是一种带有目的性和组织性的教育活动。大学教师在对知识的选择、过滤、整理和提炼过程中,当然会选择先进的知识进行传授,但也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职业责任中的道德要求,首先就应表现为对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这并不应成为强制性的要求,而应是发自于大学教师内心的一种渴望。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往往表现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现实要求和奋斗目标,作为知识传承的重要主体,这必然表现为其职业责任中最重要的部分。

其次应表现为对于教书育人的渴望。当下存在的“不育症”、 “教授不教,讲师不讲”、“踩着铃声上课,踩着铃声下课”等怪现象,正是因为高校教师没有教书育人的内心渴望,从而造成教师这个活的、最有感染力的课程资源被忽略,那些让人景仰的、治学严谨的、科学的神韵难觅踪迹。

再次应表现为积极地创造知识。正如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所说:“学术价值是遴选教师最重要的标准,就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唯一的标准。聘用教师必须看他是否具有学术创造力和是否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如果一位教师没有学术才能和潜力,即使他在道德上情操高尚,行为端正,即使他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那也没有资格在哈佛大学任教。”

最后是恰当的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是大学演化的结果,是大学教师职能演进的产物,但教师工作的落脚点应是学生,所以,服务社会的标准应表现于是否以利于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大学教师走出象牙塔,寻找教学科研与社会的对接的前提是首先要搞好教学与科研。

三、道德之外的他律

师德的他律,指的是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或国家政策层面的规定表现出来的,教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思想、言行规范。虽然在大多数教师中并不一定必然起作用,但适当的他律规范却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标准,从而形成统一的道德底线。

2011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了“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二十四字高校师德内容。近日,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育部就“加强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答问”中明确“强化师德建设重在激发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这些制度层面的规范必然促进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德国著名法学家萨维尼说:“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中凝结的民族精神是一切法律的渊源。”师德的自律必然带有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而他律恰恰迎合了这种心理特征,所以,自律和他律并非矛盾体,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电子工程学院 谷金清)

利用课堂教学环节传播正能量的实践

本人在2012-2013年第二学期承担了社会保障专业1201班《社会保障概论》和财会1001班《财政学》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理论与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人价值观相结合,努力践行通过课堂教学传播正能量,自觉履行教师职责。

力求做到用时事案例阐释理论和原理。例如,在学期初恰逢“两会”。总理工作报告中涉及大量的财政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也触及了财政领域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现实问题。因此将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的与课程相关的热点问题作为课程导论内容,利用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既耳熟能详又在理论上一知半解的状况,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切入点,导入财政学的原理。一方面这个概念和相关政策经常在媒体中出现,学生感觉很熟悉,有亲切感;另一方面,学生们对这个概念和政策还缺乏专业性的解读和认知,有新鲜感。提过对这个概念以及政府一系列政策行动的解释,激发了学生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再如,社会保障1201班学生中有一些来自新疆的“免费师范生”,但是学生们对政府出台这个政策的背景、运作方式以及政策的整体内容并不了解,甚至对自身能够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也不是十分清楚。为此,从解释“免费师范生”这个政策的“福利性”入手,进而发动学生讨论社会保障这个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因为学生已经对“弱势群体”、“最低生活保障”等名称和概念有一定切身感受,能够比较轻松地参与互动,并达成共识。进而过度到梳理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性质和作用以及“免费师范生”这个社会保障制度有机组成部分的特点和意义。

注重运用专业理论和理念分析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例如,无论是《财政学》还是《社会保障概论》都涉及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内容,其中与大学生最为密切相关的财政支出项目是贫困大学生资助制度,包括“国家助学金”制度、“国家奖学金”制度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等。现实中,大学生资助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在保障贫困大学生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对于广大大学生而言,往往缺乏对这项政策的客观评价。他们感受最深的不是这个政策的积极一面,而恰恰是它的负面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这项政策有全面的了解,大力宣导政策的积极意义,特别其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同时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从专业的角度给出客观评价,详细阐述问题的成因,强调每一项制度建设中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是必然规律,并非政府的刻意所为。同时强调政府在完善制度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例如,近年来,各项资助政策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受保障的对象不断扩大,以此来转化学生的消极情绪。最后从专业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思路,并用实例说明问题政策调整取得的效果,使学生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未来产生良好预期。通过这些教学安排,既阐释了理论问题,也使学生找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切合点,通过书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激发学生潜在的主流价值观,把学生朴素、盲目的爱国热情引入理性轨道。本学期发生了一系列国家和国际重大事件,如四川雅安地震、中日钓鱼岛冲突、禽流感以及美国波士顿爆炸案等等。这些事件或多或少地与课程内容相关。因此,在这些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深入地了解事情的真相、事件性质以及做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判断。为此,在经过事先精心准备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的理论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以雅安地震为例,重点分析了雅安地震与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的异同。让学生对政府在灾害救助方面的进步有所了解。波士顿爆炸安嫌疑人身份公布以后,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阐明所谓美国式 “民主”的虚伪性。打破学生对所谓西方民主的盲目崇拜,以及对我国民主的片面认识。在财政支出部分教学时,通过阐释“财政支出规模以及发展规律”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如果国家的战争支出比重过大,挤占了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导致财政投入比例失衡,不仅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会最终导致财政困难,使军费投入这种维持性支出也陷入无以为继的境地。希望让学生懂得,选择战争非但不是爱国;某种程度上反而会适得其反。为了保证我国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政治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应该是最为积极的选择。(经济与管理学院 冯光娣)

视听天职师大
  •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职师大最新宣传片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职师大...
  • 天职师大专题片:薪火·绽放 天职师大专题片:薪火·绽放
  • “纸”此美景!用“非遗剪纸”开启天职师大新景象 “纸”此美景!用“非遗剪纸”开启...
  • 绽放 绽放
  • 天职师大宣传片 天职师大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