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四个聚焦”奔赴特色马院的“育人”征途

时间:2025-05-27 17:13 责任编辑:陈明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 刘欣】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马院”)各项事业捷报频传,亮点纷呈。在学院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方向指引下,全体马院人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以开拓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把梦想刻写在奋斗坐标上,向着新时代进发,聚焦课程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不断办好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努力书写属于我们天职师大马院“立德树人”的特色答案。

聚焦课程建设:从“建全”到“建好”的转变

学院统筹课程体系建设,开齐开好思政课,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全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院先行先试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六门主要课程外,在天津市市属高校面向本科生最先开设开齐《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6门通识选修课程,结合学校特色打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等12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课程,面向研究生开设《社会主义发展史》等9门公共课程,近三年期间共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五门公选课。学院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思政课公共基础课开课最全。

学院在健全课程阶段,以教学创新为驱动,多维度提升思政课质量,推动思政课建设向建好转变。学院努力为学生打造更有针对性的思政课堂,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同感、获得感、满足感。学院获评市级“一校一品”思政选修课1门;获批天津市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示范团队1项;“匠心师魂,筑梦强国”思政品牌课程入选“百年辉煌”思政品牌课程;入选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2节;《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获批天津市一流课程。

聚焦人才培养:从“育人”到“育才”的融合

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扣时代脉搏,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及时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推进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思政课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升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夯实专业素养,在“育人”到“育才”融合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将思政课教学与指导学生参与思政类比赛深度融合,切实提升思政课育人育才实效。近五年来,学院在指导学生参赛方面获得多项成果,获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赛优秀指导教师4人次;指导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红色全景资源创意展示大赛获二等奖;2023年度第十七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天津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获特等奖、国家三等奖;2022年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联盟第八届“思政课情景剧”大赛决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思政课交流展示活动获一等奖;2023年天津市大中学生思政辩论赛夺得冠军。

学院扎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问题导向式体验教学,精细化设计教学内容、过程与方式,使大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宣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学院先后与河西区教育局和天津静海区等20余所签约共建中小学校、包联共建学校共同开展全链条云端思政育人建设,影响力覆盖万余人次。搭建服务载体,选派学院教师担任11个学院(部)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员、下沉社区,共为学院(部)、职能部门、社区、中小学等宣讲58场,受众近万人。

聚焦队伍建设:从“引才”到“成才”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不断革新的当下,队伍建设是学院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单纯的“引才”到全面助力人才成长为“成才”,这一转变不仅关乎师资力量的充实,更在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为学院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注入持久活力。

学院通过人才强院举措,搭建引育并举的人才成长体系,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博士24人,在读博士3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1人,中级职称41人。学院为每个教研室设立专门的教研办公场所,设置专业图书资料室,供教师借阅并查找书刊资料;建设5G智慧教室,供学院教师利用智慧教室,开展磨课练兵,录课、备课,在教学质量提升和参加教学比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引进后,如何促进其成长为“成才”,是队伍建设的关键。学院构建系统化的培育体系,助力人才实现从“潜力股”到“中坚力量”的蜕变。按照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了系统的师资培养计划,一是为青年教师指定了专门指导教师,从多方面培养、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学院不断优化完善名师工作室职能,将名师工作室建设为集教学展示、课程建设、成果培育、交流培训为一体的教师共同体,设立7个院级教学名师培育工作室、2个院级网络名师工作室;二是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要求青年教师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近些年来,学院有4位教师顺利考取博士研究生,其中一位教师在2024年毕业;三是通过教学表彰、参加讲座等形式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目前学院举办30多期“名师大讲堂”,邀请30多位全国和天津市知名专家教授授课;四是优化师资结构,贯彻立德树人。根据专业建设需要,采用“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通过系统的师资培养计划,学院的“成才”效果明显,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教学竞赛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学院教师获得FANUC杯·首届中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学技能大赛(教师组)特等奖1项,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人物1项,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二等奖3项,天津市思政课教师“拿手一课”交流展示活动二等奖1项,天津市各类思政课教学比武大赛奖项10余项。

聚焦科学研究:从“本色”到“特色”的形成

学院作为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其科学研究的发展路径深刻影响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从坚守理论研究本质的“本色”,到形成差异化创新优势的“特色”,这一转变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回应时代命题、服务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学院坚守“本色”,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根基。学院聚焦服务职教,开展有组织的科研,科研成果迈上新台阶。2025年,国家级项目申报取得历史性突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获批2024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专项课题3项、市教育两委课题5项;获批2项天津市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思政专项);获批2024年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项目(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专项)1项;获批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设课题1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近五年,学院5位教师先后在《天津日报》发表理论文章。出版专著、著作和教材7部。2023年荣获天津市统战理论政策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


学院在坚守“本色”的基础上,通过多元路径形成科研平台“特色”。2024年,学院凭借扎实的基础工作和鲜明的建设特色,以全市第三的排名成功入选天津市首批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标志着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学院获批三个天津市重要教学科研平台,即天津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思政课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学校思政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心、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修学院。2022到2024年,连续三年承办天津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公共基础课教学能力提升项目,举办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法特训营、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工作交流会暨示范课展示活动、多期天津市学校思政语言表达能力中心特训营、思政课“拿手一课”教学展示、天津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进阶培训班、首届天津市青年思政课教师演讲比赛、“京津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集体备课共同体”首场备课会等重要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思政课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共接待全国大中小学校师生、少数民族地区院校代表团、各级领导干部等50多批次20000余人学习交流,面向大中小学开展30余场宣讲活动,受众达30000余人。接受了中央统战部、天津市教委、民委、政协、统战部门等领导的考察,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2025年5月,《光明日报》报道学院参与建设的“津门石榴红”育人品牌;2024年11月,学院以全市第三的排名成功入选天津市首批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2023年9月,教师楚莉莉获评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2023年2月,院长张葆春入选京津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高端智库首批入库专家;2022年,学院教师获得天津市第三届思政课教学比武一等奖;2021年9月,我校“匠心师魂,筑梦强国”思政品牌课程入选天津市“百年辉煌”思政品牌课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先后被20多家中央、省级媒体专题报道。

时间记录了脚步,业绩证明了努力。五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特色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全体思政课教师将继续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所指明的思政课建设方向,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毅力、更多的投入,踔厉奋发,大力开展特色学院建设,奋力书写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新篇章。

视听天职师大
  •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职师大最新宣传片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职师大...
  • 天职师大专题片:薪火·绽放 天职师大专题片:薪火·绽放
  • “纸”此美景!用“非遗剪纸”开启天职师大新景象 “纸”此美景!用“非遗剪纸”开启...
  • 绽放 绽放
  • 天职师大宣传片 天职师大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