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白雪】近日,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公布首批天津市新工科项目式课程认定结果,我校《网络互连设备与技术》《云编程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3门课程成功获批。这一成绩充分展示了学校在深化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扎实成效。

《网络互连设备与技术》课程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张建勋牵头申报。该课程聚焦网络工程新工科,依托天津市首家领先级华为ICT学院,与华为深度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教学资源、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课程建设与技能认证融通,着力培养具备系统思维与复杂网络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云编程技术》课程由机械工程学院教师于强牵头申报。课程团队基于互联网云平台,与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共同对汽车覆盖件模具等行业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专业教育进行创新。课程依据行业标准、企业技术要求重构教学内容,构建互联网云平台课程项目资源和企业项目实战的实践模式,通过校企双基地、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的产教融合模式,利用金字塔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掌握云编程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由工程实训中心副主任路光达牵头申报。该课程围绕工业机器人职教师资岗位能力和技能需求重构教学内容,融入机器视觉、工业4.0、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形成了基础操作-系统集成-智能应用-创新实践的“四阶递进”项目式课程体系架构,在教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将新工科建设作为驱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战略。通过出台专项政策、加大教学资源投入、搭建产教融合平台等举措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筑牢根基,建设成效日益显著。成功获批19个天津市普通高校新工科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工科专业群;建设150门项目式、案例式、启发式课程,打造了融合多元教学形态的特色课程体系;设立10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及建设点,促进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产业前沿技术向教学转化。此次3门课程入选首批市级项目式课程,是对学校新工科建设成果的又一次充分认可。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调整专业布局、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拓宽协同育人路径为重点,前瞻布局新工科建设路线图、系统重构产教协同育人生态、创新实践高阶能力培养范式,不断深化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