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于雅楠】9月12日至14日,第十三届CCF大数据学术会议在天津圆满举行。大会设有2场主论坛,聚焦数据管理、机器智能、数智融合等一系列热点领域,20场专题论坛包括7个常设论坛、9个特色论坛以及4个优秀论文宣读论坛,以“数据治理、数智融合”为特色,展现了数据要素的广阔前景。其中,9月13日常设论坛“可信数据空间与隐私计算”由我校副校长王劲松、西安交通大学沈超教授担任论坛主席。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蚂蚁集团平台技术事业群副总裁周俊、北京理工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书记祝烈煌、北京市大数据中心数据治理部部长贾晓丰、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沈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孙锌、海光信息行业解决方案总监崔江波分别作了论坛报告。

单志广以“基于区块链和区块链服务网络(BSN)的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为题作了论坛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可信数据空间的概念特征,提出以“1+5+N+1”为总体架构,构建跨网、跨云、跨链的分布式可信数据空间,通过增强关键技术的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能力,为数据的安全流通与高效利用提供坚实保障。他提出基于区块链和BSN的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思路、技术框架和五类数据空间的应用案例,并给出了建设路径与策略建议。

周俊以“百灵基础大模型:数据构建与评测实践”为题作了论坛报告。报告重点分享了如何从海量、多样化数据中,通过高效数据管理与精细化治理,构建满足安全与隐私合规要求的高质量预训练语料,为模型能力奠定坚实基石。他阐述了一套系统化、科学的模型评测方法,全面评估模型在语言理解、多模态对齐、通用推理等核心能力上的表现,为业界提供构建可信、负责任大模型的实践路径与前瞻思考。

祝烈煌以“面向数据要素流通的隐私计算技术”为题作了论坛报告。报告首先回顾了数据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新型生产要素和关键战略性资源,其流通共享性在发挥数据价值上的必要性。他提出以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执行环境为代表的隐私计算是实现数据流通共享过程中可用不可见的重要技术,重点介绍了数据要素流通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安全需求,隐私计算在支撑数据要素可信流通的关键支撑作用,以及隐私计算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贾晓丰以“复杂系统数据治理的范式演进”为题作了论坛报告。报告首先分析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尤其在以超大城市为代表的复杂系统下,其基础性、活跃性和渗透性对传统治理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他针对供给侧的“铁路警察”、供需间的“鸡同鸭讲”和需求侧的“千人千面”,多视角分析数据跨域流通的形态、路径和语义,系统阐述了数据治理的范式演进,提出以数据共生为特征的数据治理5.0范式,介绍其在可信数据空间和智能问数场景下的应用。

沈剑以“基于深度学习的侧信道分析”为题作了论坛报告。报告首先回顾了侧信道分析作为硬件安全评估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分析嵌入式设备在执行加密算法时产生的时间延迟、功耗和电磁辐射等物理泄露以达到揭示密钥和关键数据的目的。他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侧信道分析,并针对基于多泄露正则化自编码侧信道分析、无监督域适应侧信道分析、安卓手机EM泄露侧信道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硬件安全的保障提供强力的支撑。

孙锌以“可信数据空间赋能全球汽车碳足迹管理协同互认”为题作了论坛报告。报告首先剖析了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低碳协同迫切需求下,数据孤岛、跨境合规与隐私保护成为建立国际互信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核心挑战。她聚焦可信数据空间如何为汽车碳足迹全球协同提供安全、合规的数据流通基础环境,重点介绍了技术破题、机制创新、试点实践与展望,旨在展示可信数据空间与隐私计算是解决汽车产业跨域碳管理信任协同、推动全球绿色治理的关键技术支撑。

崔江波以“海光芯原生安全能力赋能可信数据空间建设”为题作了论坛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海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国产自主可控技术支撑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综合实力,融合商用密码、可信计算与机密计算三大核心能力,构建起“加密-流通-计算-监管”一体化安全底座,既满足国家可信标准与合规要求,又在性能、可靠性、隐私保护等方面形成显著技术优势,为政务、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的数据要素安全流通和高效利用保驾护航。
大会于9月14日下午顺利闭幕,常设论坛“可信数据空间与隐私计算”被评选为最具人气论坛。
据悉,本届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hina Computer Federation, CCF)主办,由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天津大学承办,南开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仁爱学院协办。紧扣“数据要素筑基,数智融合创新”主题,不仅展现了大数据领域的前沿成果,也为构建数据驱动的新范式提供了关键思路。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孙凝晖以及国内外大数据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事业代表等近700人齐聚天津,共同探寻数字经济时代的技术变革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