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持续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引导全校教师进一步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积极为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和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党委宣传部开设【践行教育家精神教师说】栏目,邀请教学科研骨干、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先进典型等结合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生动实践撰写弘扬阐释教育家精神文章。本期,刊发体育教学部教师张天峣的文章——《以体育人,在新征程中书写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答卷》。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我深受鼓舞,更觉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发令枪已响,站在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新征程上,我愿倾尽所能,以体育教育蕴含的温度与力量,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之火,与他们并肩奔跑,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体育动能。
叩问初心:让体育育人成为铸魂强师的坚强支撑
体育教师的“课堂”,远不止于田径场上的红色塑胶跑道,更延伸至学生心灵成长的广阔天地。体育老师的职业追求不只是教技术、练体能,更应该通过体育这一独特的“语言”和实践载体,以体育人、以体铸魂,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断的挑战与合作中,锤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阳光的人格,这也是我在体育育人赛道上日复一日、矢志不渝坚守的动力源泉。
在天津市大学生排球比赛的激烈角逐中,我所带领的校队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曾一度陷入被动的局面:对方密集的拦网与强劲的扣杀使比分逐渐拉大,我方队员心态开始出现波动,甚至相互埋怨。关键时刻我请求暂停比赛,语气温和但坚定,引导队员们反思:中国女排在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手时,是依靠何种精神力量最终取得胜利的?队员们在“不抛弃、不放弃”的共识下逐渐冷静下来,调整战术、超常发挥,最终成功逆转、力克强敌。那一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传授的不仅是排球技术,更重要的是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团结拼搏”的真正含义,学会在实践中为共同目标而不懈奋斗。
躬耕实践:在运动场上生动传承与践行教育家精神
发出著名的“奥运三问”的近代爱国教育家、南开大学创校校长张伯苓曾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在新时代的体育课堂上,教育家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犹如接力棒,引领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标准的运动技术与姿势,更要让他们在每一次跳跃腾挪间感受、领悟生命的姿态与活力,在团队协作中感受人性的温暖与力量,在胜负较量中锤炼和提升精神品格。
曾有一位同学身体协调性欠佳,在垫球、传球等基本功练习中屡屡受挫,产生沮丧情绪。经过与其多次深入沟通,发现其逻辑思维与组织能力突出,我尝试让他担任球队队长兼二传手,为他制定了“一对一”辅导计划,并鼓励他协助纠正其他同学的动作。从“被动训练”到“主动引领”,该同学不仅自身技术取得显著进步,还经常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当他在一次练习赛中成功组织起漂亮的快攻并得分时,队员们都为他欢呼雀跃。赛后,他告诉我,他深刻体会到了以自己的努力帮助球队获胜所带来的那份独特的欣喜与成就。那一刻,我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加坚信体育育人的核心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矢志担当: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的强国使命与责任
体育教师是推动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力量。当下,教育变革在为体育教师赋权增能的同时,也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教师只有自觉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行动,才能把体育课堂变成激发学生生命潜能、焕发青春活力的能量磁场。在日常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我始终秉持“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以体育人”的更深层次内涵与实践路径。
为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我曾对部分同学开展全方位体质健康检测,并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生一策”体质强化练习方案。体育锻炼是一项艰苦的付出,每当学生们身心疲惫时,我会陪他们一起拉伸、一起复盘,用“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信念帮学生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后,学生们的体质测试达标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基于该实践形成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成果,还荣获第十七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跑道没有终点,奋斗永无止境。体育教师的“奖牌”,从来不是赛场上的胜负和名次,而是学生能够保持的运动习惯和他们因体育锻炼养成的坚韧品格和积极心态。站在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新起点上,我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在教学中深耕、在科研上创新,用体育力量托举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