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王珊】胡亮,中共预备党员,我校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2112班学生,曾任学院职协会长、大学生科技实践中心研发部部长及科技创新实验室负责人。在校期间,胡亮连续6个学期综测成绩稳居班级第一,专业年级排名始终保持前列,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7项、省部级奖项24项、校级奖项18项,国家级、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结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拥有软件著作权1项;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王克昌奖学金,获评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2025年,他凭借过硬实力斩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工业4.0项目金牌。

笃学慎思,筑牢学业根基
自入学以来,胡亮始终将“学业为本”刻在成长坐标里,即便后来投身各类竞赛与实践,也从未放松对专业知识的深耕。作为技校生源,他深知“基础不牢则地动山摇”,课堂上专注记录重点,课后主动泡在图书馆梳理知识体系,常常为攻克一个专业难点查阅多本参考资料。
为平衡竞赛与学业,他摸索出“高效时间管理法”——白天紧跟课程进度,晚上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复盘当日所学,周末则集中精力备战竞赛。即便在大赛集训的关键期,他申请免修《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控制》等专业课程后,通过自主刷题、线上请教老师等方式查漏补缺,最终所有免修课程均以高分通过。这份对学业的坚守,不仅为他赢得了多项奖学金和荣誉,更让他在后续的科创与技能竞赛中拥有了扎实的理论支撑。
实践筑梦,科创崭露锋芒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胡亮常挂在嘴边的话。刚入学时,他便主动申请加入学院科技创新实验室,从此实验室成了胡亮除教室、宿舍外最常待的地方。晚上11点的实验室灯光下,总有他调试电路、编写代码的身影;每个寒暑假,他都放弃休息选择留校,全身心投入科技竞赛备赛。


2023年暑假,胡亮带领团队征战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从北京邮电大学复赛的北部赛区一等奖,到与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全国507所院校、16675名选手同台竞技的全国总决赛,他带领团队反复优化作品方案,仅调试环节就迭代了十余版,最终成功斩获全国一等奖,其作品还被大赛组委会选为优秀作品展示——这是学校在该赛事中首次突破国家一等奖,为学校科创荣誉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第二代《共享自助购物车》再获突破:该作品综合运用物联网、嵌入式、智能传感等技术,实现自助购物、自助称重打印、自助商品识别、自助付款全流程功能,既缩短消费者购物等待时间,又为商家降低人力成本。在第六届天津市“新工科”工程实践创新技术竞赛中,该作品不仅斩获佳绩,更受到央广网、津云、今日头条等多家知名媒体报道,彰显了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上的显著成效。
技能突围,勇夺国赛金牌
为突破自身能力瓶颈,胡亮将目标瞄准职业技能大赛这一更高平台。2024年4月初,他在校内选拔赛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围校集训队;2025年6月,在“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天津选拔赛中斩获工业4.0赛项第一名,并在作为国赛预演的机械行业选拔赛中获得一等奖,顺利成为国赛选手候选人。

胡亮(中间左)

胡亮(左一)
在国赛挑战面前,今年的赛题题量较上一届翻了一倍,临近比赛的几天里,胡亮与队友符德基每天仅能休息3小时——白天拆解赛题模块、反复演练操作流程,夜晚则针对薄弱环节专项突破,实验室的操作台、电脑屏幕前,处处留下他们奋斗的痕迹。即便身心承受巨大压力,当踏入赛场时,两人眼中却毫无疲惫,只有对金牌的坚定渴望。更具竞争力的是,胡亮团队创新采用“双人全能模式”,他们两人虽有任务拆分,但每个人都能独立完成项目考核的全部内容。这种模式不仅实现了比赛中的灵活轮转,更让胡亮的专业技能在全面性与扎实度上远超同辈。最终,胡亮与符德基斩获工业4.0赛项金牌,实现了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学子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工业4.0赛项的“三连冠”。

从实验室里的“追光者”到国赛舞台上的“摘金者”,胡亮的成长轨迹,既是个人不懈奋斗的结果,更离不开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精心培养,学院搭建的实验室平台为他提供了实践沃土,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帮他攻克技术难关,课程协调机制让他得以兼顾竞赛与学业。未来,他将继续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为己任,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用奋斗书写更多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