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践行教育家精神·教师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婷婷:支教播种育初心,课堂深耕传薪火

时间:2025-10-27 17:10 责任编辑:余瑛 点击:

编者按:为持续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引导全校教师进一步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积极为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和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党委教师工作部联合党委宣传部开设【践行教育家精神教师说】栏目,邀请教学科研骨干、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先进典型等结合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生动实践撰写弘扬阐释教育家精神文章。本期,刊发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婷婷的文章——《支教播种育初心,课堂深耕传薪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首次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更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既是这一伟大精神的忠实传承者,更是生动实践者。三尺讲台上,我们以真理之光启迪心灵,用信仰之力培根铸魂,在育人的漫漫征途上,用一堂堂思政课,在学生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期待他们日后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参天大树 。

西部支教:在高原播下教育的种子

2014年的秋天,我怀揣着教育理想,踏上了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开启了为期一年的西部支教之旅,在那里我遇见了人生中第一批学生,开启了一段难忘的育人篇章。

在这群可爱的学生中,有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他生于1994年,而那时1991年出生的我,已经以实习教师的身份站在三尺讲台上。虽然我们仅相差三岁,但命运却在求学路上为他设置了重重关卡。初见时,很难将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与他联系起来,疑惑、好奇萦绕心间,直至与他促膝长谈,才了解这背后令人动容的故事。原来,家中繁重的农活如巨石般压在他稚嫩的肩头,唯有等弟弟成长到足以扛起田间劳作的责任,他才能争取到宝贵的读书机会。望着少年布满茧子的双手,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陶行知先生曾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教育家无私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指引着我思考能为他做些什么。此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将精心挑选的书籍赠予他,与他分享山外的精彩世界,从繁华都市的科技奇迹,到浩渺书海中的智慧结晶,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在少年心中激起千层浪。实习结束那天,他递来一张写满感激的小纸条:“谢谢您,坚定了我走出去的决心。”如今,这位曾经在田间与课堂间奋力奔跑的少年,已成长为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追逐梦想。

这段支教经历,不仅是我与学生间温暖的双向奔赴,更让我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憧憬,正是从那个时候起,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种子”在我心中深深扎根,激励我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深耕教学:用真情浇灌理想的嫩芽

2020年9月,我成为一名真正的思政课教师,那颗在大西北埋下的种子也继续生根发芽。然而,当我踏上讲台的第一节课,就迎来了当头一棒。偌大的教室里,前排落座的学生寥寥无几,授课过程中,学生们状态各异,有的埋头看手机,有的昏昏欲睡,对课堂全然不顾。面对这种情景,我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讲好思政课不容易”,这不仅是对教学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叩问:如何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教育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决心。

讲好思政课,对教学要有钻研之心。作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我深知讲好思政课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对教学永无止境的钻研精神。站稳讲台,是教育初心的具象化表达,更是践行“躬耕教坛、启智润心”教育家精神的第一步。为了筑牢教学根基,我选择以最“笨拙”的方式成长——撰写教案逐字稿。从每一专题的核心知识点,到串联理论的鲜活案例;从推动课堂进程的过渡语句,到启发思考的问题设计;甚至连课堂中穿插的幽默互动,都一一记录、反复打磨。每一份逐字稿,都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解构,更是在脑海中模拟课堂的“实战演练”。这一过程虽耗时耗力,却让我在反复推敲中熟悉了教材体系的脉络,锤炼出流畅精准的语言表达,更在无数次“预演”中积累起把控课堂节奏的底气。从“站上讲台”的忐忑,到“站稳讲台”的从容,这条成长之路没有捷径,唯有以勤学笃行的姿态,不断在教学中沉淀、精进。

思政课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递真理的力量,更在于用情感的温度叩击学生的心灵。为了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我尝试将真情融入每一堂课的设计,让理论知识与情感共鸣同频共振。讲解“半殖民地”这一抽象概念时,我带领学生回溯天津近代“九国租界”的屈辱历史,在老照片与文献记载中触摸城市记忆的伤痕;诠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时,我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春足迹为线索,结合天津市惠民政策与校园暖心举措,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人民至上”的价值坚守;讲活“文化自信”的内涵时,我将杨柳青版画的精妙、泥人张雕塑的匠心引入课堂,以身边的民俗文化为窗口,展现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这些源自生活、扎根乡土的故事,让理论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让思政课堂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精神家园。

渐渐地我的课堂开始有了变化,学生们开始主动坐到前排,上课气氛逐渐活跃,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这份转变的背后,是对“启智润心”教育家精神的深刻践行。教育家于漪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今,我更加懂得:讲好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用真诚的热爱去点燃热爱,用坚定的信仰去传递信仰。

雪域回信:看信仰在边疆开花结果

2024年1月13日,一条微信信息让我深受感动。这条信息来自于我教授的第一届学生,学生说,“老师,最后我没有选择考研,而是选择去到了祖国边疆基层报考乡镇公务员,最后考到了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类乌齐县。我还记得您之前在课堂上告诉我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我对未来满怀期望,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总需要冲动地做一些事,就像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或是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收到学生这条饱含热忱与坚定的信息时,我内心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感动与自豪。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刻板地说教,而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此刻,我深刻体会到,当思政课的理论化作学生脚下的泥土、肩上的责任,教育便真正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那颗在大西北埋下的种子终于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

从西部支教时与学生的温暖相遇,到课堂上对思政教育的深耕细作,再到如今看到学生循着理想的光,毅然投身祖国边疆,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实践。这使我更加坚信: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传承;教育家精神不仅是职业准则,更是沉甸甸的育人使命。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我将继续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在教育的旷野上播种希望,静待每一粒种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绽放方式,见证更多青春与家国同频共振的动人篇章。

视听天职师大
  •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职师大最新宣传片 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天职师大...
  • 天职师大专题片:薪火·绽放 天职师大专题片:薪火·绽放
  • “纸”此美景!用“非遗剪纸”开启天职师大新景象 “纸”此美景!用“非遗剪纸”开启...
  • 绽放 绽放
  • 天职师大宣传片 天职师大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