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赵波】天津市现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3.52万人,他们是民族团结的种子、民族交流的纽带、民族大家庭的未来。2014年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在我校成立以来,始终坚守“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线,立足研究政策、分类指导、协调行动、强化培训、凝练经验等五个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上先行先试,逐渐形成“石榴籽”系列育人模式,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工作室先后荣获全国和天津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一、高位推动,合力耕耘民族团结的“沃土壤”
把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作为高校少数民族工作、城市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的重要方面。
共建共商,协调有力。结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特点,整合工作资源力量,推动工作延伸下沉,调动高校创新开展工作积极性,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行动高效协同。一是建立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2014年11月,在天津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委、市公安局等部门大力支持下,经市教育两委研究决定,建立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成为全国首个由省级党委、政府部门依托高校设立的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机构。工作室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试点和依托,同时设立校级工作室,正式编制6个,指导工作开展。二是成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联盟。以工作室为依托,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9所高校纳入联盟,覆盖全市拥有30名以上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部高校以及98.5%的在津新疆、西藏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按照有关规划,今后将逐步扩大到全市56所高校全覆盖。联盟成立以来,每学期召开工作例会,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提出建议。三是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由市委统战部牵头,联合市民族宗教委、市教育两委、市公安局、市工商联、团市委等31个单位,建立协调工作机制,工作室负责同志参与。定期分析研判形势、协调解决问题、统一认识行动,形成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强大合力。
共建共享,示范高效。工作室在带动专职干部配备培养、协助举办大型活动、及时总结推广经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共建干部队伍。各高校加强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配备,目前共有专职辅导员55人。工作室通过举办校园民族宗教政策巡讲活动,协助市教育两委举办“天津市专门协调机制专兼职干部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干部培训班”,牵头举办“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9年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高端论坛”,不断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促进更大范围高校交流互鉴。二是共享试点经验。6年来,工作室在少数民族政策研究、学生思想教育、行为引导等管理服务方面进行示范和指导,每年汇编形成《培育民族团结的金种子—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案例集》。在工作室带动下,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12所高校相继建立了少数民族管理服务工作室,配备专职干部。工作室打造的党员教师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学生暑期家访、“石榴籽”专场招聘会等特色品牌在各高校有效推广,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二、悉心服务,爱心培育民族团结的“金种子”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把真情服务帮助作为切入点,寓思想引导于服务帮助之中。
精准帮扶,严管厚爱有成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召开恳谈交流会、成立学业帮扶小组、发放各类奖助学金、组织少数民族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措施,打造思想、学业、生活、就业等全方位帮扶体系,为民族团结播种下爱心“金种子”。2017年12月,在市教育两委和工作室共同努力下,成功申办了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天津考点,考点设立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大大节约了学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回乡顺利就业。自考点设立以来,已经圆满完成四次考试的组织工作,共有1900余名考生报名参加,通过率达70%左右。
真情结对,示范引领有方向。积极开展党员教师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学生工作。高校党员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结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帮扶对子,老师们把少数民族学生当亲人,节假日与学生一起过节,让他们虽然远离家乡,却仍能感到家的温暖。截至目前,天津市19所成员高校参与结对帮扶的教师共1900余人,被帮扶的少数民族学生共3700余人。通过结对帮扶,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积极上进,学习成绩稳步提升,下编率逐年下降,入党、获得奖学金、参军入伍、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人数逐年提升。其中,工作室所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下编率由2014年的6.5%下降为0,获得奖学金比例由2014年的3.2%上升为12%。
暖心家访,家校合力有温度。2015起,连续六年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暑期家访活动,宣讲国家政策,增强家校互动,凝聚育人合力。家访团由市委统战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民族宗教委、市公安局、工作室及成员高校等有关单位派人组成。六年来,先后走访新疆喀什、和田、伊犁、阿克苏、昌吉、吐鲁番以及西藏拉萨、昌都等地区,累计走访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206个,发放慰问金20余万元。2019年暑假,家访团回访2018届毕业生、这个曾经在工作室和学校师生帮助下筹措到20万元移植人工耳蜗“追声”成功的哈萨克族青年叶热扎提·木拉力,当得知其工作还没有落实时,立即多方沟通联络、帮助协调解决。2020年3月1日,叶热扎提给母校老师发来喜讯,告知他收到应聘单位(新疆嘉润资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实习通知,即将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用心培育,努力浇灌民族团结的“石榴果”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怀揣梦想走向社会,以实际行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价值引领,发出爱国好声音。积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开展“党旗在我心中,国旗在我心中”主题教育活动,“青春新时代 起航新征程 助力中国梦”天津市高校大学生诗词朗读大会等。2019年,工作室组织天津市20所高校的来自51个民族千余名少数民族学生,拍摄献礼祖国70周年《我爱你中国》MV,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与祝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连续推出两期信息:共战疫情,“云”课堂点亮新学期—天津市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打好学习保卫战、“风雨同舟与爱同行 —天津市高校少数民族学子为祖国加油”,编撰《石榴籽-抗疫先锋天津市少数民族师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天津市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室教师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参与抗疫志愿服务的事迹,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并在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天津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报道,同时荣获全国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天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三八红旗手、天津市民族团结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推动实践,当好法治宣传员。组织开展天津市“学法、懂法、守法--做知行合一的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假期发声亮剑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做“守法诚信、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宣传者和捍卫者。工作室各成员高校利用暑假组织新疆内派教师、学工教师和新疆籍学生组成宣讲团,深入乡村、校园、家庭,以亲身经历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增进“五个认同”,切实发挥少数民族学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睦方面的积极作用。
助力成才,走向社会立新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通过走访有关部门、用人单位,举办“石榴籽”专场招聘会等,引导学生胸怀家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6年来,联盟高校共毕业少数民族学生2.8万余人,涉及55个少数民族,其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3200余人,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700余人。我校2020届藏族毕业生谢卓麻加,参加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任务,担任维和部队方队队员,圆满完成了阅兵任务,光荣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和全国人民的检阅。我校2018届维吾尔族毕业生佐合热·喀斯木,留校成为一名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