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要闻 -> 正文

【课程思政大家谈】《中国古代文学》:品味经典 浸润人生

时间:2021-09-05 20:09 责任编辑:李硕 点击:

本网讯【编者按】近年来,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想引领、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五位一体培养理念,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寻找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交集,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推出“课程思政大家谈”专栏,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我校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带我们走进课程思政的第一课堂,走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第七期推出的是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校外国语学院张博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经验分享。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定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我国古代属于国学的一部分,我国古代历代知识分子均以文学作为其求真治学的一项重要学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始终是各大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程,是中文系学生必须掌握的最为基础的课程。从事该课程教学与研究的知名学者浩如烟海,远有鲁迅、郭沫若、胡适、俞平伯、钱钟书、陈寅恪、闻一多等学界泰斗,解放以后还有季羡林、游国恩、袁行霈、叶嘉莹、罗宗强等大师,可谓蔚为大观。

尽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我校设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却承载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重要知识来源,是汉教专业学生向世界介绍中国,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重要知识来源。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优势

这样一门浸润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课程,在高校课堂上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平台。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有很多共通之处,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很多思政教育理念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素质与品德,有利于构建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

课程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贯彻全国和我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力求在讲述好中国文学史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有机渗透到大学课堂之中,实现以传统文化精髓助力思政教育,以思政教育指导传统文化传播的教育效果。

四、为《中国古代文学》打造专属于课程思政的创新性教学目标

从课程思政改革的角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了三个德育美育层面的课程目标:

(一)培育人文精神,建构完善的人格。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学习,能够懂得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继承并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

(三)培养审美精神,陶冶情操。通过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潜移默化地充实精神世界,在审美性、人文性、思维情操方面得到陶冶。

此外,对于古代文学中浸润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诸如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以民为本;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家倡导的依法治国;《周易》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楚辞》倡导的爱国爱民,上下求索等等,都与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共通之处。因此教师重视在讲课过程中突出这些作品中的精神实质,进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作品讲文化,以文化引思想,进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

课程同时重视对学生美育的培养,解读鉴赏中国古代诗词、骈散美文、歌舞戏曲是授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作业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古代文学之美,品鉴古代文学之美,进而陶冶性格,树立美好情操,是课程的努力方向。

五、力求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密切契合

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就需要实现两者有机兼容。这种兼容绝不是单纯地以说教的方式将思政元素硬性加入到古代文学的课堂,也不是以读文件的方式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要想实现上述的两者有机兼容紧密衔接,就必须在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寻找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将这些可以引入思政教育的个别点滴融会贯通,就可以形成一条条在古代文学历史长河中潜行的思政教育的脉络。这些脉络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印证了传统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彰显出的不同时代精神,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历时性发展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这条脉络,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散落各处的蕴含思政教育内容的知识点加以汇聚,从整个文学史的视角掌握某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源流与发展进程,通过比较不同时代、不同作家所展现出的同中之异,发现其中的继承与发展,进而发现其与当代精神契合之处,实现古为今用。

六、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七条脉络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基础上,我认为本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七点密切相关的结合之处。

第一,以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求知治学和崇尚道德精神和“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为借鉴,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教育的核心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在古代圣贤之道的指引下,明德修身,求真务实,塑造完美人格。

第二,从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二程、张载、朱熹、王阳明、曾国藩等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经典著作中发掘道德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儒家学者所倡导的道德的力量感化学生,以道德的温度涵养学生,以道德的标准培养学生,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工作中“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第三,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为载体,以其中重点塑造的经典人物如刘备、关羽、诸葛亮、宋江、唐僧、孙悟空等经典文学人物形象为契机,发掘他们身上所承载着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仁爱、民本、忠诚、智慧、诚信、敢于战斗、勇于拼搏、志存高远、坚持不懈以及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等。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些中华民族文化血液中的优良基因必将成为塑造新时代大学生对人生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完善化人格特征的必要组成部分。

第四,弘扬屈原、诸葛亮、曹操、曹植、王昌龄、范仲淹、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林则徐、龚自珍、秋瑾、梁启超等作家在面临生死考验和国家危亡之际,不惜牺牲生命的抗争精神和爱国热情。传颂他们激励了无数代中国人的千古不朽名篇,如《离骚》《出师表》《满江红》《正气歌》《少年中国说》等。以他们“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情思,“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豪情壮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激励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仁人志士的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感。

第五,以《诗经》《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等歌颂真挚爱情的文学作品的为例证,通过阐发作品中经典人物如刘兰芝与焦仲卿、崔莺莺与张生、杜丽娘与柳梦梅、李香君与侯方域、林黛玉与贾宝玉等追求真挚的爱情,寻求灵魂上的升华的过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端正纯洁的择偶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六,发掘曹操父子、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元好问、关汉卿、马致远等历代诗人、词人和散曲家起伏跌宕但又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生经历,传颂他们一系列歌咏祖国名山大川、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思的诗、词、曲、散文作品,为大学生陶冶情操,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提供有效助力。

第七,通过对于《诗经》《汉乐府》《窦娥冤》《聊斋志异》《官场现形记》等文学作品解读和学习,揭露出我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衬托出当代社会的文明与繁荣。通过对于《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文学经典的解读,揭示出封建社会趋向没落的必然历史发展规律,并以西门庆、潘金莲、贾宝玉、范进的人生悲剧揭示出拜金主义、纵欲主义、颓废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生前途的负面影响,借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有力的反面教材。

课程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功夫,坚决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将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取得更多更好成果。(外国语学院供稿)

视听天职师大
  • 天职师大宣传片 天职师大宣传片
  • 教师节前夕李鸿忠张工深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调研并看望师生:坚持立德树人 着力构建我市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教师节前夕李鸿忠张工深入天津职业...
  • 开创新时代劳动教育之路 开创新时代劳动教育之路
  • 我和我的老师 我和我的老师
  • 食为天:带你走进天职师大餐厅 食为天:带你走进天职师大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