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思想引领、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创新五位一体培养理念,深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寻找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交集,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方式,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推出“课程思政大家谈”专栏,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建设经验分享,陆续展示我校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带我们走进课程思政的第一课堂,走近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第八期推出的是我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杨立学教授的《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经验分享。
一、课程简介
《综合英语》是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前两个学年开设,共计4个学期、16个学分,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训练语言基本功、培养语言综合能力的最核心课程。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综合英语》课程组瞄准发展机遇,积极探索课程与思政的结合模式。尝试从语言和交际两个方面致力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将语言的各项基本技能与时政话语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党政文献翻译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时政话语翻译:寻找英语课程 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
传统上《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改革面临思政内容与英语知识的有机结合问题,若机械相加,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会导致英语讲述中国理念、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短板,《综合英语》课程组将课程思政作为教改的重要内容,经过不断整合力量学习、研讨,积极探索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研究成果反哺教学争取实现英语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文本是我国对外话语的基础性表述,其精良的译文质量广受好评,很多国家将此著作视为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重要依傍。基于此,课程组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英文版的对照学习作为重要教改资源,组织骨干教师研究治国理政思想的跨语言转换过程,显现讲好“中国故事”的语言本体模式。课程组开展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及其国际影响研究课题,2019年获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为《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开发搭建了新的平台。

三、实施双向互动三阶段教学模式: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课程组专任教师根据《综合英语》的内容与特征,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订教学内容,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
在课文讲解方面,以单元主题为基准,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版中选择对应内容,与原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提炼相关主题的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挖掘中央文献的语言特征,将治国理政思想与课文对应思想进行交互阐释,形成思想互鉴,从跨文化的角度助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理解与精准表述。
在翻译讲解方面,充分使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中英文转换案例,呈现相关表述在外交部首次翻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二次翻译、《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次翻译等三个阶段的嬗变过程,分析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持续优化模式,显现制度化译者精益求精的匠心,并对嬗变过程进行跨文化阐释,研讨时政话语翻译安全、翻译规范,提升学生的对外话语与国际传播能力。
《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针对当前《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灌输式与学生自探式的双重弊端,课程组专门借鉴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首倡的“产出导向法”,该教学法注重产出,将学生与教师分别视为学习的主体与主导,充分发挥二者“双主”优势组织教学活动。课程组将此教学法与行动主义的相关理念结合,提出“产出导向行动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思政文本的主动建构。

该教学模式应用到《综合英语》课程思政中,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动力激发,求知导入阶段。教师根据单元主题,设计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时政话语任务场景,即以英语表达思政重要理念,让学生在无准备情况下尝试产出,时政话语产出设置应略高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其意识到自身语言、知识方面的欠缺,此时教师急其所急,提供能助力学生完成产出任务所需的学习材料,通常为教材课文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文本的整合,材料的指向性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阶段为能力促成与话语产出,深度交融阶段。教师根据产出期待,引导学生开展产出能力促成活动,表现为指导学生从学习材料中选取能应对产出困难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将这些知识作为执行任务的重要成分予以吸收,学生凭借此类重要成分产出期待的时政话语,并以文本作业或录音、录像等形式予以保存,以便后续分析话语发展过程,学生也能从此类学习档案中切实感受到知识的积累与收获。
第三阶段为传播行动,实践巩固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产出的内容进行话语提炼,首先从所产出的内容中分析总结出内容主旨,尝试创造一个话语以概括之,并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此话语的适切性,经过小组研讨使得话语不断优化并最终确定下来,组员代表以此话语为核心,向其他组宣讲、解读直至获得认可,以上内容均以文字、音频或视频方式保存,教师选取一至二组在全班示范,并给予详细评价。以话语提炼、优化、演示的方式助建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在教师给予充分指导下,课程思政继续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课程思政改革效果: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目前,《综合英语》课程思政的尝试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材料的运用使英语与思政实现深度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与语言能力,突出表现在学生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将自身学习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得以加强,以英语表述时政内容,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获得显著提升。更可贵的是,不少学生选取思政文本的翻译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特别是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英译进行研究,还有学生以“一带一路”、文明互鉴等为思想视域研究区域国别文化,写出了优良的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无论是担任英语教师,选择继续深造,还是从事翻译、行政和其他业务工作,均能从本科阶段《综合英语》课程思政学习中获得滋养,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树立为祖国人民持续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综合英语》课程思政还只是初步尝试,有待深入教学实践检验并不断优化,并希望以《综合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为试点,逐步扩大到《高级英语》和《英汉·汉英笔译》等课程。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中央文献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以党建引领专业发展,注重将相关思政翻译研究成果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努力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与时政话语传播能力,为维护国家话语安全并构建对外话语体系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