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9月15日,由我校55名师生组成的学校第三批赴新疆和田地区实习支教团顺利抵达和田,开展为期3个半月的实习支教活动。目前,支教活动渐入尾声,支教团大学生与当地学生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支教路上,这些大学生们陪伴当地学生一起成长,他们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近日,党委宣传部和赴新疆实习支教团联合推出“支教心语”系列,将支教团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作为最珍贵的回忆,怀念和珍藏。
为期三个半月的支教时光转瞬即逝,转眼间支教工作已接近尾声,在新疆和田策勒中等职业学校,来自学校5个学院的11名师生携手相伴,共同成长。回首望去,支教的热情早已幻化成秋日的微风,吹暖了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支教的汗水早已凝结成冬天的白雪,飘落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旅途,而支教一定是最令人难忘的一段风景。策勒支教队马佳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三个多月的支教时光是人生中一次温暖、充实而又快乐的旅程,这里有并肩奋斗的支教战友们,有热情且淳朴的老师们,有调皮却又可爱的学生们,旅程中的每一个点滴都是触动人心的温情故事。

相隔山海的一次相遇
9月中旬,12小时之前还身在四千公里之外天职师大校园的邵茁,已几经辗转搭乘上了和田机场前往策勒中等职业学校的长途汽车,她靠着车窗,望向窗外,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她一车同行的还有10位伙伴,虽然大家对前方充满了未知,但他们的心中都有着同样的期盼,“穿过这片沙海就能到达心中的目的地,那里有需要被浇灌的‘种子’”。

到达住处简单安顿过后,还来不及适应住宿条件与干燥的气候环境,刘天和就已经在为他和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做准备了,在了解到汽修专业的孩子们喜欢动手操作后,刘天和用一张纸做出了曲柄连杆机构,为的就是让孩子们对汽车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做了充足的准备后,他信心满满地推开教室门,这场相隔山海的相遇,迎来了孩子们一双双好奇的眼睛,“老师,你是从哪里来的啊?”“老师,你会不会电路图啊?”一个个的问题接踵而来,那一刻他的心里真正地意识到,他的身份已经是一名教师了。
蕴藏心底的一段相识
相遇到相识的过程,存在于每一堂课上的鼓励、课下的谈心中,也许只是简单的赞美,学生们却珍藏在心底。景诗云说道:“不承想课上曾经几句简单的鼓励,一名原本十分拘谨的学生渐渐对我敞开了心扉,从开始的缄口不言,到现在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或是困惑都会找我沟通,学生这样的改变让我感到原来我也是一个可靠温暖的人,原来普普通通的我也可以帮助到他人,支教的每一个瞬间都让我体会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感。”

相识的过程中,也充斥着学生们带给老师的触动。计算机班的一名学生在谈及放假安排时对耿腾说:“在放假期间每天我都会早起,帮助父母分担家中农活,虽然家中并不是那么富裕,但每天过得很愉快、很充实”。这不禁让耿滕感慨。“真正的快乐也许并不与物质条件挂钩,而是来自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像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在这样的谈心中,大家逐渐相识,也正是在这样的日月积累中,逐渐架起了师生间心与心连通的桥梁。
情谊似水的一份相知
在朝夕相处之中,师生们已不知不觉从相识变成了相知,这情谊似水长,也似水般清澈,师生之间早已成为了朋友。马羽涵回忆,“一次班级课外活动,学生神秘地跑来找我说:‘老师,我们想跳舞给你看。’我没有想到曾经随口提过的事情,她们却一直都记得。当她们拉起手与我一同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载歌载舞时,我体会到了一种归属感,不同于上课的状态,此时此刻我们仿佛是认识了许久的朋友,参加了一场家庭聚会,饭后大家一起跳舞。我也深刻体会到了维吾尔族同胞们的热情奔放与浪漫,那个共同起舞的日子我将永远铭记在心,那天的欢笑也将永远烙印在我的脑海。”

吴巧兰回忆起支教过程中那一次难忘的生日,“生日当天,学生们都来到了办公室,一起送上生日的小礼物,有石榴、苹果、孩子们亲手折的幸运星……这些礼物虽然不贵重,但在我心里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孩子的心,这表示孩子们接受了我,表示我已经融入了他们之间。工作再辛苦,有了这样的肯定,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依依不舍的一场离别
“老师,你们走之后,我们可以不要断了联系吗?”这是李鑫洋在一堂数学课后收到的一张纸条,看到这行字后她久久不能平静,此刻她意识到分别的时刻已悄然临近,还没来得及了解每一位学生,支教时光就已悄悄接近尾声,而这也让李鑫洋倍加珍惜剩下的支教时光。
对于新疆公费师范生张雨非而言,离别只是暂别,为期三个半月的支教生活让他对新疆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他在自己的支教故事中写道,“尽管支教过程中每天的日子周而复始,但是回首望去,这是我的人生道路上一次难忘且宝贵的经历,让我之后不再畏惧任何困难,更让我坚定了在毕业之后建设美丽家乡的初心”。

弹指一瞬间,在策勒的支教往事早已幻化成秋风和冬雪,策勒支教队在携手相伴的日子里聚成了一团火焰,散去的时候,他们将化成点点星辰,仰望星空,用微光照亮前方的路,脚踏实地,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赴新疆实习支教团策勒分队供稿 供稿人:李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