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提高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委宣传部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园网、校报、微信公众号开设“思政课建设大家谈”专栏,集聚各方智慧,深入探讨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的方法和路径。本期,我们邀请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秦立凯老师从“抓实实践教学,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角度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抓实实践教学,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立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一环,因此必须用心抓实。
做实三贴近,提高三力,巧妙融入党的最新理论动态
党的最新理论动态,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历史节点、在重要的国际场合、围绕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对人类前途命运思考等所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要融入且必须融入好的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增强思政课政治性、思想性的关键。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融入为例。如果融入的方式方法不当,实践教学环节容易呈现“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足、学生兴趣不浓”的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采取选定主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展示的方式,那么往往会出现学生用抽象理论讲理论,不仅理论不会讲、讲不明白,而且受众也会存在听不懂的问题;会出现重复讲解,学过的内容再次讲解的问题;会出现引用的支撑理论的案例多、却个个讲不透的问题。实践课堂必然会沦为 “内容高大不接地、概念抽象冷冰冰”的枯燥乏味课。
在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政治性、思想性的前提下,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例如,把“四个伟大成就”作为主题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我引导一位广西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少数民族同学,以讲故事的方式真实再现了自家房屋破败不堪到新家园宽敞明亮、村里道路陡峭泥泞到水泥路畅通的场景,是党、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让他实现了从一个放牛娃到能来天津上大学的梦想。这次实践课学生听得认真且自发地给予鼓励的掌声,学生真实看到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丽图景,而且深切体会到了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脱贫攻坚胜利的伟大成就。
提高针对性,分众化引导,用心呵护学生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教师要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就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来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好学生,这不能停留在嘴上、埋没在文章里,而是要落实到教学上。
首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耐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营造“实践课堂他们是主人”的理念和认同感。学生“佛系”的参与、随意的参与,教师与学生只有课堂上的交流,课下缺少必要的沟通指导,会让实践课流于形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强军主题的实践教学中,课前我充分挖掘班内学生资源,对于喜欢军事、了解军事的“小军事迷”,尤其是有参军经历的学生,课下加强谈心谈话,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给予思想上的正确引导。他们准备完讲解的PPT、视频后,我再帮其把关提出修改意见。课上当他们用入伍经历讲述习近平强军思想对军队带来的巨大变化时,当他们展示一根绳徒手攀爬高楼、留在手心累累血痕的照片时,当他们讲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参军优惠政策时,当他们分享军营里的生活细节和浓浓的战友情时,当他们用故事描述军队生活对自己思想、意志上锤炼提升时……课堂抬头率百分百,掌声非常热烈。
其次,精心选取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提高针对性,分众化引导,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文理科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成长经历、新生还是临近毕业等年级特点以及就业升学的发展需要等因素。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基础差距很大,不同年级的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差异较多,新生和老生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高低有别。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面向大一的新生,他们有激情、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就业升学压力小、好胜心强,我就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指导学生自己精心准备题库、制定比赛规则、当评委,让他们带着兴趣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同时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高年级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但是随着就业时刻的到来,他们更愿意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因此,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通过小组调研汇报的形式开展,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更加了解社会需求,在达到授课目标的同时,也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校内校外结合、线上线下并行,有效使用教学资源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考察,同正在开展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师生亲切交流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道理,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要提升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必须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有效使用。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改革开放史主题实践教学为例,我校校史展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我校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40多年发展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非常好的小切口,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校荣校教育;此外,李克强总理来校考察“希望学校既要培养高素质‘工匠之师’,又要培养‘中国制造卓越雕塑师’”的指示精神、焕然一新的行知园、硕果累累的世赛中心等,这都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需要深度挖掘、有效使用。
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社会性、现实性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线下资源有限、客观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但此“门”并未关闭,有的资源甚至效果更好。例如,教育部于2020年9月起面向全国高校师生组织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来推进高校深入学好“四史” 的学习目的,因此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使用好各种优秀资源。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思政教师始终如一地用心打造,主动融入党的最新理论动态,结合实际,用好教学资源,抓实实践教学,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