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戴榕】梁晓雅,2018年毕业于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曾是机制1312班班长。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虚拟装配实习指导教师。大学期间,丰富的比赛经历使得梁晓雅崭露出极强的科研动手能力。2017年9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天职师大调研,梁晓雅作为学生代表汇报上实训课的收获,李克强总理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六个字在她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种子。毕业后,梁晓雅走进西北工业大学成为工程训练中心的一名教师。2023年,梁晓雅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
事不避难者进
“得知获奖后,我很激动,也很开心。”面对这次比赛,梁晓雅和她的团队半年前就开始准备。因为比赛涵盖的内容较多,梁晓雅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首先是团队协作,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们组成的团队,必然存在一些差异,需要成员们不断磨合;其次是比赛场地,由于在外地比赛,有很多不稳定因素,就需要团队花时间去适应;最重要的是评委方面,此次比赛梁晓雅团队选择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非遗掐丝珐琅技艺为课题,需要在规定的短短十分钟之内,将评委不了解的“掐丝珐琅”工艺全方位、多学科知识地解释清楚。
经过一次次对授课方法的思考创新,梁晓雅和团队间的相互协作不断提高,知识能力储备不断完善,以自身强大的专业能力素养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适应了外地比赛的环境,向评委展示了非遗掐丝珐琅技艺,最终在首届全国高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中斩获特等奖。
牢筑根基文化赋能
在刚来到西北工业大学时,梁晓雅需要讲授的课程与在大学时期学习的专业不同,同时环境的改变也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刚开始接手教学机器人工作时,梁晓雅利用下班时间大量补充相关知识,尤其是编程相关知识;同时,她明白必须时时提高专业能力,学习最新的技术,只有自己将知识都准备充分后,才能给学生讲解答疑。
入职西北工业大学工训中心后,梁晓雅需要向中心的老教师学习,而在与方言和普通话混杂的老教师沟通时也需要去适应。“老教师在带我们的过程时有很多经验之谈,但经验之谈都不太符合学生学习的需求,所以我们就要花时间去研究如何更好的教学。”她每次都将老教师的话记下来,随后再慢慢改善,直到不再有安全隐患。从入职到现在,梁晓雅已经可以很好的适应和老教师交流沟通。
除了做实习指导老师,梁晓雅还负责中国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的工作。在一次偶然的中国传统文化调研时,第一次接触了“掐丝珐琅”,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深入系统地了解学习后,梁晓雅尝试将这项非遗技艺融合进工程训练中。“除了增加工程训练的吸引力,我还想要推广非遗掐丝珐琅,目前掐丝珐琅作为非遗技术在央视和学习强国有所报道,但我觉得还不够。”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梁晓雅专业是理工类,但非遗掐丝珐琅却属于文科类知识。梁晓雅不断地学习相关技术,努力克服文理之间的差异,最终在无数个日夜里,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技艺方面解决了,如何融合专业课程才是关键。梁晓雅思考过许多方案,最后她打算从掐丝珐琅的线稿设计工艺入手进行创新,将液态金属打印的工艺与线稿融合,让掐丝珐琅画更加适应工程实践的课程。事实证明,她做到了。在教学成果中,关于“掐丝珐琅”的设计与制作有4项,其中校级教学成果3项,国家级教师竞赛1项。在此次大赛结束后,梁晓雅和她的团队还将会继续改进创新工程实践与掐丝珐琅的完美融合。
悉心育人 传道授业亦解惑
自入校五年以来,梁晓雅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机甲大师大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青年创客大赛等十余项教育部A类大赛共获奖50余项,她本人也获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这么多荣誉背后,是梁晓雅辛苦的付出。“在刚开始给学生指导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困难的。在实习期间,我认为成为一名实训老师很轻松,直到我去实践的时候,才知道想要做好其实很难。”
作为一名教师,梁晓雅要改变的不只是身份,还有自己的衣着与讲课的姿态。作为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师,梁晓雅要更多考虑学生安全问题。面对一批批学生,梁晓雅每次都将机器操作方法细致地讲解,将自己的学生当成“小朋友”一样,仔细到每一个步骤,以确保学生的安全。面对不同的学生也需要随时转变自己的姿态。在上课时,她总是保持着自己的“威严”,保证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在动手操作时的安全问题,但她也会偶尔开开玩笑,来调节一下课堂的气氛。梁晓雅认为教书育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谓“教学相长”,在教书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在与学生们交流的时候,也能获得很多大胆、新颖的想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论是现在,还是以后,梁晓雅都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遗余力地创新、钻研,加强专业知识与非遗“掐丝珐琅”的融合,将非遗文化“掐丝珐琅”推广到更多更大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