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会者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内参观“工业4.0技术应用平台”。

与会者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内体验“脑机接口智能代步机器人实验平台”。
9月2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合作中心”)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正式成立。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智库、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装备研发推广联盟同期揭牌。
“合作中心”成立
是上合组织天津峰会重大成果
成立“合作中心”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的重大成果,是中国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深化上合组织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将围绕拓展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合作路径、推进上合组织国家产教融合纵深发展、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培训、深化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研究、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能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国际认证与标准建设六大重点任务,着力扩大各国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共享优化,推广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和模式,为提升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建成“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交往中心”作出积极努力。
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智库是“合作中心”秘书处筹建的国际职业教育高端智库,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的58名专家成员组成,智库秉持“上海精神”,聚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专题研究和咨询服务,助力中国职业教育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践行“职教合作、师资先行”核心理念与实践纲领,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主导,联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协同推进师资培养培训项目,着力提升上合组织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技能。
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装备研发推广联盟由1个研究机构,25个企业理事单位,27个院校理事单位组成,旨在建立广泛认可的职业教育装备标准与认证体系,开发高质量职业教育装备与教学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创新的国际化合作平台,目前,联盟研发生产的40余套职教装备已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院校投入使用。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罗延安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落户天津,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上合峰会期间重要讲话精神的务实举措,也是践行‘上海精神’的具体体现。中心致力于为上合组织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为上合组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下一步将主要聚焦4个方面工作,其中包括:构建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合作体系,与上合组织国家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标准对接;加强产教融合,在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开展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面向技能人才开展实习实训,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大力推动鲁班工坊建设,加强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未来,我们将以务实高效的工作推进中心建设,为上合组织国家共同迈进现代化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天津贡献。”
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更好发展,中方始终讲求一个“实”字。未来5年,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
天津市教委职教处处长李力表示,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天津将继续秉持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的原则,进一步优化鲁班工坊全球布局,完善鲁班工坊建设运营标准,完善产教融合合作机制。未来鲁班工坊要走高质量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希望把中心建设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范式之一。”
中国“科技教装”
惠及各成员国
说一句“启动拼图”,机械臂熟练地摆起了七巧板,这是工业视觉系统运维平台的展示;模拟昼夜、晴雨、湿度等变化的路况,智能网联汽车仿真与测试实训平台助力学生操作,满足国家网联相关竞赛的实际需求;3D打印的螳螂,能看清头部触须、捕捉足上的刺,细致入微,甚至不用动手。
展厅里的一辆轮椅蕴含了高科技,它是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师生研制出的“多模态智能脑控轮椅”。在脑机接口智能代步机器人实训平台的帮助下,可以通过脑电设备采集出我们大脑的信号,用一系列脑电解码算法转换成轮椅可以识别的指令,从而控制轮椅的灵活移动。
一名学生坐上轮椅,为参观人员做起了演示,只见他头戴脑机设备,眼睛盯向屏幕中的控制指令,稍作停顿后,轮椅开始移动行走。轮椅之所以能不借助外力就移动,奥秘就藏在这个能采集脑电波信号的“帽子”和解码处理器中。“当大脑发出指令信号后,电极帽能捕捉到大脑皮层电信号,经解码后传送至轮椅的控制系统,指挥轮椅移动起来,最终实现轮椅‘想’去哪就去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智慧康养研究院教授韩春晓说。
与会领导共同参观“合作中心”时,一楼的教装展区吸引了大家纷纷体验。中国先进的职业教育装备、教学资源、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它们如何“走出去”,惠及上合组织各成员国的院校与师生,助力提升教学质量与实训水平,体现中国技术、中国方案对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和共享精神。
一楼以“和合共生,技创未来”为核心设计理念,从“缘起·共鸣”“实践·创新”“赋能·共享”“融合·愿景”四大方面,将上合组织、“上海精神”与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伟大实践相融合,打造一个沉浸体验、互联互通、面向未来的国际化职教特色展厅。
学生们的感触更加直白,早就“以此为家”。来自俄罗斯的祥阳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他熟练地向大家进行工业4.0技术应用平台的操作,用着不太熟练的汉语说:“我喜欢天津,喜欢中文。”何沐德来自巴基斯坦,他是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我爱天津,希望我在这里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回国后能造福家乡。”来自几内亚比绍的巴山,是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他希望能留在中国工作,“能学以致用,并成为两国友谊桥梁。”
中国职教,正为世界“创造”无限可能的未来。
300余名专家学者
共绘职教新蓝图
9月2日下午,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智汇上合·职业教育发展智库论坛”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举办。来自中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上合组织成员国的3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合作”主题进行深度对话。
在主旨报告环节,俄罗斯总统直属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教育发展科学教育中心主任、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布利诺夫・弗拉基米尔・伊戈列维奇、吉尔吉斯共和国教育和科学部科学与方法中心主任卡拉巴耶夫・阿克帕拉利・达夫列塔利耶维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鲁班工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吕景泉、南开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陈·巴特尔、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长郑清春等16位上合组织国家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上合职教的成果共享、上合职教的改革动向、上合职教的合作展望三个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共绘上合组织国家职业教育协同共进的新蓝图。
记者 张艳 单炜炜
摄影 记者 姜宝成 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