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李硕】9月24日,《天津日报》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收官——产技共振 向高向强 以赛育才”为题采访报道我校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夺金项目工业4.0的教练。

报道节选:
以赛育才 厚植技能人才沃土
“比赛太激烈了,‘拼’下这块金牌,得益于教练团队专业的战略决策和我们两个人对全流程技术的熟练掌握和‘无缝链接’的相互补强。”来自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专业的符德基、胡亮在工业4.0赛项中获得金牌,实现了我市在该赛项上的国赛“三连冠”。
“三届国赛难度呈阶梯式上升,以赛题为例,这届的赛题量是第二届的3倍到5倍不止,”教练贺涛涛告诉记者,拼下这块金牌,天津队的法宝在于两点:一是在海量赛题的压力下,优先保证拿到高分题;二是要求两名队员对项目的全流程技术熟练掌握,“其他省市的两个选手来自机电一体化、软件系统工程两个主攻方向,而我们的每个队员都可以独立完成赛项的全部技术操作,这样可以随时补强,弥补了不同模块工作量不均衡的难点,确保了完成任务的时间质量。”
来自山西的贺涛涛是首届全国技能大赛这一赛项的金牌获得者,毕业后,他选择了留校任教,并通过天津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完成落户,拿到了“海河英才A卡”。如今,在天津成家立业的他已经完成由“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的转变,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学生。2024年,在法国里昂举办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贺涛涛指导的工业4.0项目不仅取得了金牌的成绩,还凭借全场最高分数,斩获了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项——阿尔伯特·维达奖。
技能照亮前程。第45届世赛银牌选手韦国发,首届全国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金牌选手张洪豪、银牌选手崔艳霞……像贺涛涛一样因技能大赛实现梦想,又化身教练点亮技能的“老朋友”“新天津人”不知凡几。据介绍,“十四五”以来,天津大力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持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全力打造“技能天津”,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实施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坚实的技能人才支撑。五年间,天津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4.3万人次,全市技能人才达到276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5万人。
产业焕新与技能进步同频共振,职业迭代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推陈出新,产技共振,以赛育才,从“比拼”到“育才”,从“展示”到“传承”,大赛不仅是技能的竞技场,更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本届大赛,天津代表队夺取4金3银10铜,在近九成赛项中荣获优胜以上成绩,展现出天津在技能领域的整体实力,反映出近年来天津技能人才的持续跃升。”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沈超介绍,“未来,我们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大力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工程,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作用,聚焦市场用人导向,每年举办‘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将更多新职业、新技术等新质生产力职业,纳入竞赛范围中来,带动更多学生、企业职工参加竞赛和岗位练兵比武,汇聚更多教学装备企业在天津发展,推动技术革新,工艺创新,产能提升。”
据介绍,我市将聚焦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和产业转型发展所需,开展“海河工匠 技耀前程”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行动,3年组织补贴性技能培训30万人次以上。同时,进一步加大技能人才引育力度,支持引进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实现以人兴产、以产聚才的良性互动,为天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技能人才支撑。